佰嘉集团网站-凯发娱乐

sep
2025
19
【中间美术馆】展览聚焦| 西本罗莎:物与人之间

/uploads/image/2025/09/19/1.jpg

/uploads/image/2025/09/19/2.jpg

“终身练习”展览现场

中间美术馆正在展出的展览“终身练习”即将于本周末闭幕。本期展览聚焦,我们分享荷兰艺术家西本·罗莎(sijben rosa)的实践。西本的创作围绕物体和周围的关系展开,在不同的语境中重新编排它们,探索人与物体在语汇之外的交流与陪伴。在展览中我们展出了西本和大卫·伯恩斯坦(david bernstein)共同创作的系列雕塑《可以握着的物件》,这些作品由艺术家委托中间美术馆制作而成,在与艺术家的紧密合作中,从草图到实物的生成过程,不仅让我们见证了西本的创作理念,也让人切身感受到她对物的关切与信任。我们也记录下了艺术家绘制的草图,和制作过程。观众可以联系工作人员,在展厅以证件换取并携带这些物体,在触摸与怀抱中和作品互相照护彼此,陪同观展。同时,我们也展出了她的个人创作《给姥爷的物件》,以最亲密的方式回应艺术家个人的生命经验:影像中姥爷的目光,与抚摸中的物体时,共同构成一种超越语言系统之外的动人。

本周日,9月21日,我们邀请西本做客中间美术馆,在展览闭幕之际带来工作坊和分享,这是她首次来到北京,与中国观众展开面对面的交流。在不同的语境中,这些物体又会有着怎样的诉说。届时,西本还将在现场开启个人网站,以独特的“刮擦”互动(https://sijbenrosa.nl/),与观众共同发掘隐藏在其中的惊喜。感谢荷兰大使馆对于“终身练习”展览与活动的支持,得以将来自荷兰的艺术视角带给观众,促成跨文化的感知。

西本·罗莎:物与人之间

/uploads/image/2025/09/19/3.jpg

/uploads/image/2025/09/19/4.jpg

西本·罗莎,给姥爷的物件,2020、2025,雕塑、触觉体验,单频影像(彩色、有声),1′,环氧粘土,16 × 6 × 3 厘米,由艺术家授权北京中间美术馆复制

西本·罗莎,给姥爷的物件,制作过程

/uploads/image/2025/09/19/5.jpg

制作:房永法

视觉艺术家西本·罗莎(sijben rosa,they/them)1988年生于荷兰阿尔克马尔,作品围绕物件创作,并通过表演编排它们周围的环境和周围情景。ta创造的物件看似具有某种用途,但其实际功能却始终无法被明确界定。西本将自己的创作过程描述为“回避”(avoiding)的过程,雕塑没有模仿的对象或特定的意图,反而需要在它看起来“像”生活中使用、常见的东西时重新调整,让雕塑的形状向剥离功能的方向生长。创作像一段漫无目的的航行,不为到达某个特定终点,而是将避开礁石作为目的本身。

/uploads/image/2025/09/19/6.jpg

/uploads/image/2025/09/19/7.jpg

/uploads/image/2025/09/19/8.jpg

西本·罗莎、大卫·伯恩斯坦,可以握着的物件,2025、互动雕塑,材料及尺寸可变,由艺术家授权北京中间美术馆制作

本次“终身练习”展览中,西本与大卫·伯恩斯坦(david·berstein)合作的《可以握着的物件》,邀请观众在参观展览的同时持有一件看似无用的触觉物件。这些物品由日常物品组装、改造而成,抹除了物品原有的功能,让它们无法说明或是“用于做”什么,却带来了安全感、投射、或一种看起来“在做什么”的姿态。这种无用途的模糊性在日常生活的高效节奏中开辟出一片空白的空间:用于思考、交流,或仅仅是纯粹的存在。

/uploads/image/2025/09/19/9.jpg

/uploads/image/2025/09/19/10.jpg

/uploads/image/2025/09/19/11.jpg

/uploads/image/2025/09/19/12.jpg

/uploads/image/2025/09/19/13.jpg

/uploads/image/2025/09/19/14.jpg

西本·罗莎、大卫·伯恩斯坦,《可以握着的物件》艺术家绘制草图,2025

这些真空使得新的可能得以生成,也赋予观众更多主动性,将传统展览中作为“局外人”的观众拉入局中,重新审视自己与展品,与展览的关系。西本喜欢观察观众面对自己作品时的反应:观众往往受到作品上某种特质或形状的启发,思考这件东西可以用来做什么事情,随即又被这种特质延展的方向所打断,重新陷入困惑和思索当中。ta作品鼓励观众与展品互动,往往以触碰、持握、表演,或者由观众参与完成的方式呈现; 经常使观众成为作品中的表演者。在作品《泽尔夫》(zelf,2017-2018)中,西本曾将8件雕塑交给展览附近的8位邻里分别持有,参观者需要在展览开放时间按地址敲开持有者的大门,请他们展示手中的作品;作品“样本”(demo,2018/2019)则邀请不同人群为作品上色,在商业区高效、目标导向、同质化的环境中保留发声的空间。而在西本的个人凯发娱乐主页上,访问者则需要主动用光标“刮开”照片才能看到作品。

/uploads/image/2025/09/19/15.jpg

西本·罗莎,《泽尔夫》,雕塑、行为,材料和尺寸可变

/uploads/image/2025/09/19/16.jpg

图为其中一位保管者在观察自己手中的作品

西本·罗莎,《样本》,2018/2019,装置、行为、7 个建筑工地标志,尺寸可变,共 2.5 × 12 × 5 米;该作品由三组人给七块广告板进行了三次上色

在西本的作品中,物件成为人与人的连接点,同时塑造、影响了人的行为。行动者网络理论(actant-network theory)的核心观点是,社会并非仅由人类构成,非人类实体(如技术、物件、空间)同样具有“行动力”。这些物体虽然没有意识,仍是主动的“行动者”,会对人的选择、社会关系产生实际影响:电量耗光的手机会切断我们和网线另一端的联系,而这些占据了展厅空间的物件或外化或内显地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方式。西本曾带着一件名为“木制行李箱”的作品前往意大利。作为表演的一部分,即使去往海边观看其他艺术家的作品,西本也需要时刻携带自己的作品。就在这时西本意识到:如果一人一物同时落海,比起自己去保护作品,这件实心的、没有设计任何公用的木制雕塑反而会主动漂浮出水面,保护作者。这种意外的“物”与“人”的关系在西本此后的作品中不断得到讨论。西本最终希望通过艺术实践,探讨物件在社会、经济与美学上的地位,思考“物”与“人”的交织关系,让我们意识到自身在他人及他物之间位置的实践。

行动者网络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法国科学技术社会学(sts)研究。当时学界正从社会发展下“科学发现的逻辑必然性”转向研究科学知识如何反向被社会建构,认为科学可能是社会为了发展而不得不创造的辅助工具。而行动者网络理论打破了“社会决定论”与“技术决定论”的对立,把科学与技术理解为由人类与非人类共同编织的网络。比起社会驱动力之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因果关系,行动者网络希望理解所有人类、非人类之间的链接,从而解释生活的运行规则。

/uploads/image/2025/09/19/17.jpg

西本·罗莎,《木制行李箱》 2016,雕塑、行为(轻木、实心),环氧树脂覆盖 55 x 35 x 25 厘米

西本毕业于格里特·里特费尔德学院(gerrit rietveld academy),在转入美术系(fine-arts)之前,ta在社会性设计(social-design)专业学习一年。这一专业旨在用设计的方法合理地动用社会资源和要素,让社会要素参与到设计的过程中去,往往以解决复杂的人类社会问题为己任,强调设计师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并希望通过设计的力量推动人类社会和生态变革。这种调动社会要素,鼓励社会之中个体连接的实践方法影响了西本的艺术创作。当西本面对作品时,ta感到作品本身似乎不足以满足自己艺术表达的需求。西本希望能够调动、利用作品所在的状态(situation),使这种状态显形于艺术与观众之间。 

/uploads/image/2025/09/19/18.jpg

西本·罗莎《有点像灵魂》,2023,电影、雕塑,18′,木、铝

西本的作品让“物”显现为网络中的积极行动者。它们并非作为被动的展品静置在空间中,而是通过触觉、握持、互动与观众共同生成经验。十年来,西本持续思考材料的模糊性如何为我们与周遭建立关系打开新的可能,进而促成更深层次的社会联结;观展者的接触方式构成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关系网络。作品《有点像灵魂》(a little bit like the soul,2023)中,四位酷儿表演者共同照料一个雕塑性物件。创作者们曾共同生活一周,以此探索这种“关照关系”可能呈现的多种形式。项目讨论了物件如何能使抽象的社会与政治概念具象化:即便雕塑本身是无生命的,人们与它互动、解读并赋予意义的过程,使物件成为激发人际交流与对话的催化剂。

《可以握着的物件》同样通过人与物的互动鼓励一种亲密而感性的观展方式,观众甚至可能会对物件产生“照料者”的情绪,仿佛手中这件东西也是一位需要陪伴的存在。而《给姥爷的物件》通过触觉在被疾病、距离隔开的亲人之间重新建立连接,借助物跨越了人之间可望而不可即的断带。作品《温柔格斗》(tender grapple,2022)中,观众需要将手伸进橱窗装置背面的两个孔中触碰一系列雕塑。由于橱窗的遮挡,观众不得不专注于触感的力量。而对于站在橱窗另一侧的观众来说,这些触碰人又变成了表演者,他们的探索与触碰就像一段编舞的过程。

西本打破了“物”只是“工具”的单一定位。物件被赋予了情感性、关系性,成为连接观众与艺术家、观众与观众之间的中介。

/uploads/image/2025/09/19/19.jpg

西本·罗莎《温柔格斗》,2022,雕塑、行为,历时3个月

艺术家简介

/uploads/image/2025/09/19/20.jpg

西本·罗莎于2012年毕业于格里特·里特费尔德学院,并获得美术系毕业生最高荣誉“美术奖”。此后,ta先后参与了多个驻地创作项目,包括瑞士巴塞尔、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意大利dro以及荷兰吕伐登。其作品曾在荷兰及海外展出,展览地点包括墨西哥城biquini wax、杜塞尔多夫艺术协会、阿姆斯特丹范隆博物馆、柏林kw当代艺术中心、伊斯坦布尔salt、布鲁塞尔cab、阿姆斯特丹de appel,以及纽约雕塑中心等。西本目前生活、工作于阿姆斯特丹与里斯本,并在荷兰多所艺术学院任教。

21.jpg


 可以握着的物件                                        给姥爷的物件 

 扫描二维码收听语音导览


©2014 嘉德投资集团 法律声明 | 证照信息 | 联系凯发娱乐

网站地图